根据我区近年来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,结合耕作制度、病虫基数、天气趋势预报等综合分析,预计2025年我区水稻病虫害总体趋势为中等至偏重发生,以水稻“两迁”害虫、二化螟、纹枯病、恶苗病、稻瘟病为主。
一、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
稻纵卷叶螟预计偏重发生;二化螟、水稻纹枯病中等至偏重发生;稻飞虱、水稻恶苗病预计中等发生;大螟、稻瘟病、稻曲病偏轻至中等发生。
二、预测依据
1、病虫基数及抗性
水稻“两迁”害虫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常发虫害,害虫虫源地早稻面积稳定,稻纵卷叶螟、稻飞虱前期迁入我区虫源有保证。据2024年12月份冬前螟虫基数调查,本区二化螟、大螟折亩活虫量分别是1227头、441头,比2023年同期增加29.8%、85.3%。越冬基数呈上升趋势,为2025年螟虫大发生提供充足的虫源条件。
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监测结果,褐飞虱对吡蚜酮、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,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。绿色生产允许使用的防治药剂较少,不利于防控。
2、种植制度和栽培管理措施
近年来我区水稻栽培结构调整,早、中、晚播稻田均占一定比例,播栽品种主要有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、中晚熟品种松香粳1018、松香粳1855、秀水613和秀水134,分别占全区水稻总面积7%、56%、3%、18%和16%。水稻插播期拉长,生育期差异大,食料供应不间断,有利于水稻螟虫、稻纵卷叶螟、稻飞虱等重大害虫的辗转为害,不利于统防统治。部分农户不适时播种以及合理密植,偏施、多施氮肥,田间郁闭度高,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,有利于病害蔓延和迁飞性害虫迁入、产卵、孵化为害。目前农户对纹枯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依赖后期的化学药剂措施,前期“上水、打捞菌核”等农业措施落实不到位,造成我区水稻田整体纹枯病菌原基数偏高,气候适宜就易大发生。由于近几年无人机植保作业的比例上升,飞防作业不规范也会影响纹枯病的防治效果。
3、气象条件
本区气候条件对水稻病虫发生有利。2024年12月以来,全区平均气温较高(6.9℃),降水偏少(66.4mm),日照时间偏长(541h),对水稻病虫害越冬无不利影响。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2025春季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、降水总体偏少,6月中旬至7月的梅雨季节,合适的风温场有利于南方水稻两迁害虫随气流迁入我区。水稻封行至灌浆期,本区适温高湿天气概率高,对纹枯病、稻瘟病、稻曲病发生有利。8月下旬至9月本区易受台风外围气流影响,由于本区处于南北气流交汇区,长三角地区互为虫源地,水稻“两迁”害虫迁入我区风险高,天气条件和营养条件有利褐飞虱后期快速增殖。
三、防控措施
采用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,推进水稻绿色防控。水稻的田间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基础,早上水、适期播种,合理施肥、合理密植,后期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提高稻株抗虫力。积极开展理化诱控,从水稻苗期开始布设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、性信息素诱灭稻纵卷叶螟、螟虫。种植百日菊、香根草,可控制周边田块螟害。科学开展药剂防治,根据本区病虫情报和防控动态,严格按照制定的服务模式和防治作业方案进行防治,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,提高病虫防治效果。